打好林业改革拳 铺就林农致富路——兰州市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多元化发展
日期:2025-03-25 来源: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
字号:[大][中][小]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兰州市以集体林改为抓手,充分利用集体林地、退耕还林地和荒山荒坡等林地资源,积极稳妥推进林权流转,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同时,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借鉴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探索实践“林下种养殖+林下采摘+休闲旅游”综合发展模式,促进了全市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财政资金引导,典型示范带动。2013年至2022年期间,市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98万元,扶持建设市级林下经济示范点142个。这些市级林下经济示范点在吸引社会投资和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林业9000多万元,投资领域涉及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经济林果、苗林培育、森林旅游等,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林下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聚焦贫困县区,助力脱贫攻坚。市县林草主管部门把发展林下经济和巩固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在扶持建设市级林下经济示范点方面,对贫困县区(村)吸纳建档立卡户和贫困户就业的经营主体予以重点倾斜。截至目前,已扶持贫困县区经营主体50多家,下达扶持资金350多万元。通过扶持经营主体发展,有效解决贫困县、贫困村农户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
(三)加强探索实践,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引导产业多元化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引领,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由单一的种养殖,逐步转变为“林下种养殖+林下采摘+休闲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各县区涌现出了一批较为典型的经营主体。如:红古区兰州北山泰兴家庭林场流转集体林地210亩,栽植核桃、杏、李等经济树木2900多株,栽植榆叶梅等绿化美化树种4600多株,在林间修建养殖棚舍15座,每年发展林下鸡30000多只。同时,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和林下采摘,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如:榆中县榆中鑫岳坤苗木种植有限公司流转村集体林地150亩,积极发展林苗产业和林下养殖,并着力打造生态绿色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现代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园。目前该公司每年销售苗木 300万株,出栏土鸡35000只,接待休闲观光旅客500人(次),年销售收入近500万元。如:西固区亿家康农产品有限公司下属的合作社占地500亩,种植枣树和西梅近300亩,同时在林下套种红薯,并发展林下养鸡,做到了种养结合和可持续发展。该公司西梅被中国绿化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品牌,2个枣品种被认定为甘味品牌。二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依托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2023年森林旅游接待游客252.7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0.26万人,森林景观利用产值8416万元。如:榆中县依托兴隆山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年均接待省内外游客近80万人(次),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依托产业协会优势,打造乡村文旅集群。永登县越国开心农场、西固区亿家康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肃百绿生态旅游农场等市级林下经济示范点均加入兰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协会,借助平台优势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知名度。目前该协会会员68家,遍布兰州市三县五区、兰州新区和定西市。该协会制定的推荐旅游线路,旅游点涵盖了兰州市各县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初步打造了“休闲+文创+旅游”的乡村文旅产业集群。
三、工作成效
(一)林业经营主体初具规模。通过积极发展家庭林场、规范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股份合作社等有效举措,全市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具有了一定规模。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261个,家庭林场85个,农家乐523个。
(二)多元化发展模式成效明显。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和示范引导,全市经济发展模式由单一的种植或养殖,逐步转化为“林下种养殖+休闲旅游+林下采摘”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了经营主体的创收能力。2024年全市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06亿元,较2023年度增加近3000万元。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兰州市花卉协会、兰州市苗木协会、兰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上逐步提升,服务内容涵盖项目申报、企业诊断、同行合作、产品销售、客源导入、融资对接、对外交流等全产业链服务。目前,全市形成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模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有效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管”不了和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